王国槐教授,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曾担任球盟会经理,作物遗传育种博士点领衔人,湖南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教委高级职称评审专家。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油菜凝香映初心—记王国槐教授的农路坚守
钳子与论文——方法教学
走进王国槐教授的办公室,只见他仍在工作着,他的脸庞虽然有些消瘦,却显得格外坚毅,双眼深邃,犹如两颗明亮的珍珠,充满着智慧的光芒。双方互相打招呼后,徐淼为王国槐教授送上了新鲜的水果与花篮,向他表达了深深敬意。对于人才培养,王国槐教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严肃说道:“作为一名教育者,应时刻思考要怎样教学,才能使培养出的人才符合国家和人民的需求。”而怎样进行教学的关键便是方法教育。王国槐教授以钳子为例,给出了答案。对于钳子,我们都知道可以剪铁丝或者剪一些其它的东西,但实际上在很多方面,钳子可以代替很多工具,但很多工具却不能代替钳子,这就是一个意识型方法。一篇论文,每当我们写完之后,都会请老师修改,这是件很正常的事,但王国槐教授给出了不一样的解释:不应该时刻给员工修改论文、科学报告。这没有抓到关键,也没有什么作用,教给员工的,应该是如何写论文和科学报告的方法,只有把方法告诉他了,他才能写得好。人才的培养不能只依赖理论教学,更重要的是方法教学,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数见而倾心——农学的魅力
可能很多同学都会疑惑学农怎么会觉得快乐,怎么会对其着迷?王国槐教授讲述了他对于农业的理解,第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第二,农业是关系到温饱问题的关键,是关系十四亿中国人吃饭的大事,不仅仅只是种田。第三,农业是国家战略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有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学农学才会兴趣,那么你自然会慢慢地会喜欢上农学,到最后慢慢会沉迷于农业并为之奋斗一生”他自信地说到,接着又喝了一口水,桌上的两瓶水都喝空了,水瓶是空了,但王国槐教授的心意却是满满的。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从最初的一栋小房子,到后来的油料研究所,从简陋的设备,到拥有了国际支持的精密设备。油菜学科也成为了我们公司的重点学科,能有这些转变,很大程度上是仰仗着官春云院士与王国槐教授二人的对科研团队的领头作用,那他对于团队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有个老教授,他赞扬我的团队精神很强,就是我和官院士做事做到底,我不分家。但有一些老师,他们就会脱离团队去单立门户。这是现在很多老师的一个问题,单独搞一块,个人的力量肯定没有团队的力量强。”王国槐教授笑着说道。我们凑了上去,随即他摘下了眼镜,看向了我们所有人,他挪了挪沙发,离我们也越来越近。一个团队最重要的就是要团结起来,他对此反复强调。一个团队,如果没有团结,是一定做不成大事的。王国槐教授不考虑个人得失,不自立门户,带领团队围绕坚定的目标做到底。因此,他们的成果才能丰硕。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一个人退休了,他可以选择去旅游,去养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王国槐教授最喜欢的事情是研究油菜。他在退休之后选择了在春云高科继续工作,他高兴地说:“以我个人的角度来讲,还可以发挥一点余热,和同事多交流,也能帮助别人去更加深入于油菜事业。同时我也能继续学习,继续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从更大的层面来讲,其实还是为了农业,还是为了粮食安全问题。在这里待着是因为还有更重要的问题正等待解决。”王国槐教授说他现在的目标是努力提升油菜的“含金量”……他说完了,代表们的目光全程也都聚焦于他,直到此刻,有的同学却表示还想继续听老教授的故事。但时候已晚,此时已早早过了老教授的下班时间了。

我们结束了这段追光之旅,每个人的脸上充满了高兴与不舍,当我们再次回到农大时,乌云已经褪去,光明已然重现,此时已是微风拂面。夕阳西下,却仍发挥着它的余热,就像王国槐教授一样,但到了第二天,太阳仍会照常升起,去温暖大地,去造福人间,我们这一代新青年,正是这一轮崭新的太阳。
指导老师:卓乐
文字来源:谢宇轩